“时间就是希望。”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希望是最奢侈,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肿瘤领域的“国家队”,不断寻求重要技术突破、打磨临床实践,构成了面对癌症时的求索之路,帮助患者赢得了更多的生存时间。
不久前,年近耄耋、罹患鼻咽癌,王阿婆(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从潮汕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本以为这是一场持久战,准备在医院附近租房住几个月。最新技术让她出乎意料,原本要将近20天的首次放疗时间,她只用了28分钟。
鼻咽癌在中国发病率极高,病例占全世界的47%,而华南地区的发病率更是世界的20倍,因此又称“广东瘤”。由于鼻咽癌解剖部位特殊、转移常见,并且对放射线敏感,因此放疗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桎梏于传统首次放疗模式,患者需要在多场地、多人员、多设备、多部门之间轮转,平均耗时18.3天,极大增加了患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为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教授团队使用All-In-One一站式放疗技术与ART在线自适应放疗技术的“王炸组合”,上演对抗癌症的生命角逐。维持20多分钟静止卧床对80岁的老人仍然有很大挑战,如何提高老人耐受程度,成为团队面临的难题。首先,治疗师团队采用了自主研发的个体化口腔支架,保证患者开口张合的大小,保护口腔黏膜等正常组织,减少其受照剂量。其次,为了使患者呼吸更加顺畅,团队采取了热塑膜“开窗”技术。同时,针对老人嶙峋的身材,团队进行了头颈胸腹全体位的发泡垫固定体位,这种联合固定方式能够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位移与误差,保证放疗精准性。
中大肿瘤放疗团队为患者进行治疗
2023年初,因发现左咽旁间隙肿块,疑似肿瘤,6岁的彬彬(化名)跟随父母辗转多家医院,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彬彬父母担心又是“白跑一趟”。彬彬年纪小,再加上对镇静过敏,病痛影响让他总是会出现不自觉“乱动”情况,之前的每一次扫描结果都无法达到临床诊断标准。
彬彬的难题不是个例。儿童肿瘤近十年的发病率已呈现出平均每年增长2.5%的趋势,成为儿童死亡的第二大病因。据国际权威《柳叶刀》杂志报道:儿童肿瘤占到癌症负担的第六位。儿童肿瘤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危重性不亚于成人,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肿瘤生长增殖的速度一般高于成人。就恶性肿瘤而言,儿童并不是“小大人”,其肿瘤特征并非成人的简单缩小版,相反,诊断需要更加细致认真,有时候甚至需要面临更复杂的处理。
彬彬在非镇静情况下大幅不自主运动时的临床扫描诊断图像
PET-CT在肿瘤分期、复发和治疗反应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传统的影像学手段相比,PET-CT显示出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凭借接诊数千例儿童肿瘤患者的丰富临床经验,基于世界首台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的超高灵敏度性能,这一次,在彬彬不自主变换从仰卧到右侧卧的情况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樊卫主任团队仅截取仰卧段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依然拿到了清晰的PET肿瘤诊断影像,创新突破解决了儿童肿瘤患在扫描中不自主运动的问题,同时避免了重复扫描。“目前,针对儿童肿瘤领域,我们已经在国际核医学顶级期刊中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为创新儿童肿瘤诊疗方法、救治更多肿瘤患儿做出贡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核医学科主任樊卫说道。
54岁的老张(化名)很发愁,医生告诉他治疗鼻咽癌前必须要先做一次磁共振扫描,以此来确定后续最合适的放疗定位、定量及分期诊断方法。但他在老家时已经扫描过一次,密闭空间和过长扫描时间,让他倍感焦虑。磁共振技术在分辨软组织侵犯、颅底侵犯、颅神经侵犯等方面有非凡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鼻咽癌最合适的定位、定量与分期诊断方法。然而,鼻咽癌磁共振扫描必须进行鼻咽和颈部联合扫描来确定临床分期,极大延长了检查总时间,容易导致患者难忍和疲劳,产生运动伪影,降低图像质量。
一项全新AI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困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谢传淼主任团队将尊龙凯时创新技术— —ACS百秒成像搭载于设备上,不仅能大幅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图像清晰度,还可以克服患者不自觉吞咽产生的运动伪影,为医生提供精准诊断图像。应用该技术,老张顺利完成了扫描,整体时间大幅缩短了40%。谢传淼主任团队还针对ACS技术展开了大量临床实践,并将成果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权威期刊上。“相比于传统的并行成像技术和压缩感知技术,ACS能够在缩短扫描时间的同时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这表明了在鼻咽癌的诊断中,ACS加速技术是磁共振扫描的不二选择。”谢传淼主任说道。